MBTI的二分法會將人歸類為兩種傾向的其中一面,這使不少人在最初認識MBTI時都會產生一個疑問,就是認為自己兩者皆有,難以分辨。事實上人的性格是複雜而動態的,例如一個E (外向)的人,不代表他所有的思想行為都要100%是E (外向),他也可以在某些層面有I (內向)的元素,這才合理和更合乎現實的情況。
我們平日用作檢測MBTI的二分法測驗,其實是MBTI®第一步(Step I)的評估。而在1980年代,以心理測量學家David Saunders為首的專家組就以此為基礎,從大量的評估數據中進行分析,在二分法的維度中又同時發現了每個傾向可以再細分為5個子維度,並在1996年開發了MBTI®第二步(Step II)的評估工具,幫助人們更立體去認識自己的傾向的不同層面和表現。
外向(E)與內向(I)的五個子維度
1. 社交取向:E-主動提出 (initiating) vs I-被動接受 (receiving)
2. 表達自己:E-善於表達 (expressive) vs I-內斂 (contained)
3. 連結溝通:E-合群 (gregarious) vs I-親切 (intimate)
4. 認識外界:E-活躍 (active) vs I-內省 (reflective)
5. 能量指數:E-熱情 (enthusiastic) vs I-沉靜 (quiet)
E中有I的例子
以一位ESTJ為例,雖然基本傾向是E (外向),但他在第二個子維度「表達自己」方面可以是表現得較內斂和克制,不會主動分享個人內心的世界,讓人較難了解他的感受。從MBTI®第二步的檢測工具就可以了解為何E (外向)的人也會有I (內向)的一面,這種狀況稱為「背離傾向」。
I中有E的例子
以一位INFP為例,雖然他的基本傾向為I (內向),但他卻因為想更探索這個世界的人與事,因此在第一個子維度「社交取向」方面會也可能出現「背離傾向」,而傾向E (外向)。因此他會擴大自己的社交圈,不介意認識不同範疇的朋友,來達到自己擴闊眼界和滿足好奇心的目的。這會解釋了為何有些I (內向)傾向的人也可以認識很多朋友。
因此以後大家認識MBTI時,不用單純地理解自己是傾向E (外向)時就一定所有行為都要是E (外向)的,反之亦然。因為我們的性格極有可能是兩者混合,更重要的是認識自己在哪些層面是以哪種形式在生活中表現出來。
你覺得自己E中有甚麼I的部分/ I中有甚麼E的部分?來跟我們分享一下吧。